姜片吸虫病 ICD-9 121.4; ICD-10 B66.5
FASCIOLOPSIASIS
1.根本特征
一种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的吸虫感染。局部炎症、小肠壁溃疡和全身性中毒的作用,可引起症状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,呕吐和食欲减退常见。大量吸虫寄生可造成急性肠梗阻,重度感染者20天内可出现面部、腹壁和下肢水肿;腹水常见。嗜酸粒细胞增多通常是无症状的。
在粪便中发现巨大吸虫和特征性虫卵可诊断本病。偶尔也可呕吐出蠕虫。
2.病原体
布氏姜片吸虫(Fasciolopsis buski),一种大型吸虫,长度达
3.流行概述
在亚洲东南部农村地区广泛分布,特别是中国的中部和南部,印度的局部地区和泰国。通常在养猪地区的流行水平较高。
4.贮存宿主
猪和人类是成虫的终末宿主,犬作为终末宿主少见。
5.传播方式
粪便(最常见于猪的粪便)中的虫卵排出到水中,在合适的条件下,经过3~7周孵出毛蚴(Miracidia),侵入中间宿主扁卷螺(Planorbid snails)体内;再发育成尾蚴(Cercariae),被释放出来,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包囊,成为有感染性的后囊蚴(metacercariae)。人类因食用这些未煮过的植物而感染。在中国,首要传染源是生长于水体不流动的池塘中的红菱角(Tapa bicornis, T. natans),被称为荸荠(Eliocbaris tuberose)的根茎类植物,还有水竹子(水生菰Zizania aquatica);当用牙齿和嘴唇剥离果壳和外皮时可导致感染;很少因直接接触池塘水中的后囊蚴而感染。
6.暗藏期
感染后大约3个月在粪便中排出虫卵。
7.传染期
传染期与粪便中排出活虫卵期相同,在未治疗的情况下大约1年。无人与人的直接传播。
8.易感性
遍及易感性。营养不良的个体受疾病的影响较为显著;蠕虫的数量影响疾病的严重性。
9.控制方法
A.预防办法
1) 在地方性流行地区,教学处于感染风险的群众,使其知晓此寄生虫的传播方式和生活史。
2) 处置人粪便以消灭虫卵。
3) 禁止来自有水生植物生长的污染区域的猪加入本地;不要给猪喂水生植物。
4) 晾干可疑植物,或者在食用新鲜植物时将其浸入沸水中几秒钟;可用相同的方法杀死后囊蚴。
B.病人、接触者及其环境控制
1) 向地方卫生当局报告:地方性流行区报告;在多数国家不是法定报告疾病,属第3类(拜见本书使用指南“报告”局部)。
2) 隔离:不需要。
3) 随时消毒:粪便无害化处置。
4) 检疫:不需要。
5) 接触者免疫:不需要。
6) 接触者和传染源调查:个体病例的意义较小,是群体社区性问题。(见
7) 特异性治疗:吡喹酮(Praziquantel)。
C.流行时的控制办法
寻找并确定藏匿后囊蚴包囊并可被生吃的水生植物,发现与此类植物一起生存在水中的受感染螺类,防止人和猪的粪便污染水体。
D.灾害的潜在影响
无。
E.国际办法
无。
摘自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《传染病控制手册》